7月6日
多家中央主要媒体聚焦宜昌这些事!
一起来看
中央主要媒体上的
“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
的绿色宜昌!
《人民日报》
左右滑动
化工厂退出江两岸
(下文滚动可以阅读全文)
记者田豆豆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
5年来,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带动下,湖北宜昌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旅的“宜人之城、昌盛之地”。
漫步宜昌长江江滩,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一些化工企业残留的痕迹,比如,曾建在江边00多米处的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旧址。难能可贵的是,这家老牌化工厂是在效益稳定、环保达标的情况下,主动响应*府号召,拆除了估值近亿元的生产装置,并进行了土壤治理修复。
化工产业是宜昌第一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众多化工企业沿江分布,污染物排放占全市工业污染排放比重超过60%。07年9月以来,宜昌向“化工围江”宣战,针对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34家化工企业发起“清零行动”。
壮士断腕,必有阵痛。07年底,宜昌GDP增速呈现“断崖式下跌”,从上年的8.8%“跳水”至.%。宜昌人急吗?说不急是假的。如何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一条U形曲线?宜昌在倒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优势行业。目前,宜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长迅猛,产值占宜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跃升成为第一动力。08年底,宜昌经济快速“触底反弹”,GDP增速恢复到7.7%,今年上半年又提升至8.3%。与此同时,全市纳入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00%。
据湖北省化工清退“时间表”,00年底,完成沿江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05年底,完成沿江至5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每日电讯》头版版面截图
潮涌楚天阔
湖北砥砺奋进70年谱写高质量发展华章
(下文滚动可以阅读全文)
记者唐卫彬、李鹏翔、梁建强
浩荡长江,见证广袤荆楚沧桑巨变。
从万里长江第一桥飞架南北,到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建成运行;
从“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穷窝子”“水袋子”,到沃野千里、稻菽飘香的“米粮川”“鱼梁洲”;
从“武字头”国企挺起中部工业脊梁、汉正街书写“天下第一街”商业传奇,到全力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70年,九省通衢湖北始终与共和国同奋进、共成长;70年,乘着*和国家*策的东风,日益成为改革创新与内陆开放高地的湖北,正在砥砺奋进中写就高质量发展新的华章。
“芯”“光”璀璨,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可以同时容纳多达35亿人通话。
从40年前诞生中国第一根光纤起步,到00年中国光电子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武汉光谷正式诞生,再到汇聚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仅光线光纤就占据全球5%的市场份额。
“光谷的发展变迁,是湖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典范。”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说,矢志创新,湖北发展的动能十足、气场十足。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8所高校、58家科研机构、70多名院士、50多万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是中国重要的创新资源富集地。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湖北出台一系列*策措施,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湖北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如今,这里有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北斗芯片;这里有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生产存储芯片的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这里有全球第一大光纤和预制棒供应商长飞公司;这里有由中建三局研发,以高效节能的绝对优势领跑全球的“空中造楼机”……
放眼世界,展示“中国跨度”,“湖北建桥*团”在30多个国家设计建造了近00座特大桥。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自明介绍,中铁大桥局已成为世界上设计建造桥梁最多的企业。
提升“中国速度”,世界上标准最高的高铁在湖北设计。铁四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再秋说,时速公里的高铁运营试验世界纪录留下了湖北印记。
一组数据,成为湖北创新发展的直接见证——08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比年增长了9倍;依托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湖北还打造了“芯屏端网”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
动能转换,为湖北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全新“引擎”:
——三次产业结构由95年的56.7:5.6:7.7,调整为08年的9.0:43.4:47.6,实现了从“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推动乡村振兴,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产量近年中稳定在亿斤以上,增量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涌现出一批新兴节点城市,湖北的城镇化率由95年的0.%,提高到08年底的60.3%……
从农重工轻到三产协调,从城乡分割到融合发展,从一城独大到多极支撑,湖北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所迸发的新动能后劲更足、态势更强、基础更稳。
敢为人先,
打造改革与开放“新高地”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一典故,发端于荆楚大地。
湖北自古就有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首创精神。一部湖北的70年发展史,也是一部锐意改革与矢志开放的奋斗史。
沙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创全国先河,武汉“两通”起飞打开内陆开放的大门,汉正街写下“天下第一街”的商业传奇,湖北自贸区打造内陆开放的新标杆……新中国发展的许多重要历史节点,都深深烙下了湖北改革、奋进的印迹。
当前的湖北,同样处处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气息与活力。
今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湖北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透露,年,湖北省进出口总值为0.8亿美元,08年达到58亿美元,增长了足足倍。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持续深化,以“放管服”为重点的*府改革稳步推进,*中央部署的00多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省级层面8项改革任务取得了积极进展,湖北自贸区完成了5项改革试验任务……
湖北还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7条”和“三个00亿”等*策举措,民营经济撑起了湖北经济的半壁江山;出台了营商环境“5条”、降成本“3条”等措施,连续三年累计为企业降成本3亿元。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海洋介绍,09年,企业减负降本*策从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用工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6个方面,提出了6条*策措施,预计可降低企业成本70亿元左右。
实施高水平“引进来”,同样成果丰硕。
湖北连续举办华创会、楚商大会、中部地区国际产能合作大会等活动,来鄂投资世界强企业达到80余家。08年,湖北省实际利用外资9.4亿美元,同比增长8.6%。
今年,第七届世界*人运动会将在湖北武汉举办,这是我国第一次承办综合性国际*事赛事,也将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
作为全国重要的高铁路网中心、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湖北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技术“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完成工程项目营业额39亿美元、新签合同43亿美元。
湖北省*府主要负责同志介绍,目前,武汉天河机场拥有59条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直航全球四大洲;武汉新港迈向亿吨级大港;建成后的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将成为亚洲第一的货运空港集散中心。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5个进境商品指定口岸、5个国家开放口岸、5个保税物流中心、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正在支撑起湖北开放新格局。
绿色发展,
推进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滨江城市湖北宜昌,在发展与保护的抉择之间,毅然选择了保护。通过制定3年行动方案,当地正着力实现沿江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清零”。
持续抓好退田还湖、退垸还湖、退渔还湖,鄂州梁子湖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漫步湖畔,绿色正在成为这一水域面积位居全省前列的湖泊的最美底色。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湖北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守护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湖北责任重大。
“穿新鞋”“走绿道”,成为湖北面向新时代作出的重要选择。
为了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出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沿江化工企业专项整治等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推出覆盖产业、城镇、交通等领域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着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取缔各类码头00余个,清退岸线50公里,岸滩复绿.万余亩,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5家……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湖北是“千湖之省”,纳入省*府保护目录的湖泊就有个,并拥有6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东湖之畔,修起了0.98公里的世界级绿道。人在景中游,景入画中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部长参观东湖绿道时,有人感叹——“烟雨东湖有一种天然诗意”。
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也要让百姓从发展中收获“金山银山”。
湖北连续五年把公共预算支出的7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居民收入持续跑赢经济增速;实施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改善了万户居民住房难题……
大别山麓,革命老区红安县在湖北率先脱贫摘帽。04年以来,湖北累计减贫.7万人,年均减贫近百万,贫困发生率由4.4%降至.4%;
湖北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叶福生介绍,今年上半年,湖北城镇新增就业5.80万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9.%。“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增长稳中有进。”
70年,光阴飞逝,沧海变桑田。
70年,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
“08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万亿元,比95年增长了5倍,年均增长8.5%。”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湖北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恢宏历史,更成为中国共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注脚。
新华社武汉7月5日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3
7月6日上午0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湖北篇》与观众见面。
《宜昌“突围”记》首次以动画的方式,展现宜昌化工企业转型升级。
详情
记者夏静张锐
从一桥飞架南北到高峡出平湖,从“鱼米之乡”到“中国光谷”,从“滚滚长江东逝水”到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浩荡长江,横亘湖北,绵延06公里。70年来,长江滋养并见证了荆楚大地的沧桑巨变,一支新时代“长江之歌”正在这片土地激荡。
长江三峡枢纽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壮士断腕,重塑长江生态
漫步武汉江滩,放眼望去,垂柳依依,芦苇苍翠,江水滔滔,一派生机盎然。
回忆年,武汉从防洪险段龙王庙综合整治开始,结合长江、汉江生态修复与堤防建设,打造百里画廊。如今,长达60多公里、面积余万平方米的江滩,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滨江公园,化身市民休闲好去处、城市会客厅、网红“打卡地”。江滩与东湖绿道,成为大江大湖大武汉的亮丽画卷。
家住长江边,水润楚天阔。武汉创新开展“两江四岸”生态修复,是湖北长江大保护的剪影。
曾经有一段时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长江生态环境不能再恶化下去,一定要把清洁美丽的长江留给子孙后代。作为拥有最长长江岸线的湖北勇担重任,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三峡巫峡长,长江在巴东入境湖北。非法码头曾像牛皮癣一样侵蚀着长江岸线。巴东县将非法码头治理与“盈彩水岸”建设相结合,在已取缔的码头原址上打造了纤夫文化公园、寇准文化公园。
化工围江曾是长江最突出的问题。早些年,宜昌全市工业产值贡献主要在化工,使得当地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绝不为生产总值牺牲生态“颜值”。宜昌壮士断腕强力推进长江及其支流岸线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雷霆万钧之下,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下降至8%。
中石化荆州石油分公司柳林洲油库,曾是江汉平原最大的石油库,离长江仅00米,距取水口约米。为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08年月,荆州市永久性关闭和拆除了这个有着80多年历史的油库。
长江之畔的鄂州,率先在湖北实现城乡生活垃圾“零”填埋,所有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00%。
与鄂州隔江相望的*冈,投资5亿元,耗时年,将一度成为“死湖”“臭湖”的遗爱湖,打造成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东坡文化主题公园。
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整治非法采砂、整顿岸线资源……十堰、襄阳、神农架、荆门等地筑牢汉江生态建设绿色屏障,成就了江汉朝宗处的另一番“泾渭分明”景象。
为保护长江母亲河,湖北坚守“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底线一寸不让,开展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
截至今年6月,湖北省内沿江公里范围内的5家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取缔长江湖北段各类码头个,关停封堵或并入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8个。岸滩岸线生态复绿多万平方米。
曾经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如今已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江豚踊跃、白鹭翩飞的景象。荆楚大地,山水相融,人水相亲。
勇立潮头,争当发展先锋
从近代的“汉阳造”,到武昌城头辛亥革命第一枪;从聘请第一位“洋厂长”,到制定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从汉正街演绎“天下第一街”传奇,到“中国光谷”三十而立再出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始终和着时代的节奏,勇立潮头。
改字当先,筚路蓝缕。武汉东湖高新区从一根光纤起步,30多年来,逐渐形成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领域蓬勃发展。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汇聚光谷。
东湖高新区的“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产业集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能汽车生态圈、阳逻新港……探索自主创新道路的武汉,成为湖北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增量崛起、推进产业融合推动变量突破的生动注脚。0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比年增长了9倍。
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湖北,不但在增量和变量上使力气,而且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存量变革上做文章。劳动者就业从“傻、大、黑、粗”行业向“高、精、尖、洁”行业转移。
0世纪60年代起,古城襄阳抢抓“三线建设”时机,迅速构建工业体系雏形。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动能在转换中增强。如今,“中国有机谷”“新能源汽车之都”“襄阳云谷”,大手笔迭出。襄阳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领舞者。
在*石,特钢、铜、铝、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长的做了00多年。厚实的工业家底,既给*石带来过辉煌,也留下了沉重的生态环境欠账。未强先竭、未富先污,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转型。炸烟囱、拆设备,*石铁腕关停“五小”企业多家,涉及工业产值00多亿元。
这种破与立、旧与新的涅槃故事,充盈于湖北境内的长江两岸。
武汉、荆门、鄂州等沿江重化工业城市逐渐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等新产业进*。*冈高扬革命文化、荆州依托三国文化、秭归深耕屈原文化、恩施聚焦土家文化,各地纷纷发力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
从武汉的“芯”“光”闪耀,到*石的转型重生;从宜昌的三峡大坝,到神农架的莽莽林海……从“两圈一带”走来,湖北正布局“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区域和产业发展。在中部发展势头正劲的当下,湖北经济发展“稳”的格局更加巩固,“进”的态势更加向好。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08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万亿元,比95年增长了5倍。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奋力推进绿色发展、永续发展,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呈现出生态建设“高颜值”,绿色发展“好气质”。
来源丨宜昌发布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
编辑丨晓浪编审丨水仙
转载须注明来源
◆◆猜你喜欢◆◆#宜昌美景大家拍#
璀璨宜昌
-杨-旋-摄微博#宜昌美景大家拍#
宜昌发布投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