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化疗药物的重要副作用之一是心脏*性,即心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抗HER2药物和化疗(特别是蒽环类药物,常用于治疗HER2+乳腺癌)与心脏*性风险增加有关。随着治疗效果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并可能接受更长时间的化疗。因此,癌症患者越来越需要对化疗相关疾病进行长期管理。早期发现化疗引起的心脏损伤,在早期药物干预下预防心衰意义重大。有报道称,标准12导联心电图(ECG)可以检测不同表现形式的心脏*性,如窦性心动过速、ST-T波异常、心脏传导障碍、QT延长、碎裂QRS和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的心律失常。由于其无创、快速和廉价的特性,ECG是一种用于发现亚临床心脏*性的常规筛查工具,可用于识别有危险的患者癌症治疗引起的恶性心律失常。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化疗过程中整体左心室功能的改变。然而,在严重心功能异常发生前,化疗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心电生理。
医院耿旭红主任团队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评估了新诊断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的心电图异常表现。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医院自年5月1日至年10月1日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别于4个随访点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化疗前(T0);化疗1个周期后(T1);化疗3个周期后(T2)以及化疗结束后(T3)。研究共入选64例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49.09±9.61岁)。平均BMI为24.02±3.18kg/m2,基线患糖尿病为4.69%,高血压12.5%,冠心病3.13%。1.56%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9.38%使用钙通道阻滞剂(见表1)。超声心动图参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表2)。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从基线时43.75%增加到化疗结束后65.63%,碎裂QRS波(fQRS)发生率化疗后显著增加(26.56%增至53.13%)(见表3)。
表1入选乳腺癌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
表2乳腺癌患者化疗前、中、后超声心动图特征
表3乳腺癌患者化疗前、中、后心电图特征
化疗三个周期后,心率(HR)(76.66±11.99to81.23±13.28bpm,P=0.),QRS离散度(QTd)(21.25±10.95to27.50±13.50ms,P0.01),SV1(1.18±0.41to1.42±0.49ms,P0.01),Sokolow–Lyon指数(SLI)(1.92±0.59to2.26±0.69mV,P0.01)显著增高。治疗结束后,HR(76.66±11.99to82.14±12.74bpm,P=0.),P波离散度(Pd)(20.38±9.76to16.81±9.41msP=0.),校正QT间期(QTc)(.38±26.83to.69±21.30ms,P=0.)SLI(1.92±0.59to2..65mV,P0.01)和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iCEB)(4.29±0.59to4.03±0.53,P0.)显著恶化(见表4)。
表4乳腺癌患者化疗前、中、后心电图参数变化
与QTd相比,SLI的ROC曲线下面积更大,为0.72,cut-off为2.12,区分化疗前与化疗后的敏感性为67.2%,特异性为71.9%。QT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cut-off为0.55时,区分基线化疗前与化疗后的敏感性为60.9%,特异性为60.9%(见图1,表5)。
图1Sokolow–Lyon指数和QRS离散度可用于区分化疗前及化疗后患者
表5Sokolow–Lyon指数和QRS离散度的ROC曲线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的心脏*性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心脏功能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生物标志物来评估。然而,很少有关于癌症患者,尤其是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心电图特征的研究。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研究评估过化疗完成后即刻的完整心电图参数变化情况。
这项对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心脏*性也可表现为出现心电图异常,特别是心室复极异常。随着进一步研究,SLI和QTd可用于区分化疗前和化疗后的患者。本研究数据表明,ECG可用于检测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电生理异常。心电图改变可以反映超声心动图异常之前的亚临床心脏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CardiolResPract.Dec9;:.doi:10.//.
专家简介
耿旭红,医院(医院)功能科副主任,医学硕士,副主任技师。“中国心电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电生理学会心电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血管健康与技术学会心电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家庄市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副主任委员;石家庄市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心电学组组长。担任《实用心电学杂志》编委。从事心、肺功能的检测工作,擅长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对心电向量有深入的研究。获河北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2部,主编专著1部。
刘彤,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天津市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首批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电学会(ISE)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整合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PACE杂志(SCI收录)编委,CardiovasDiagTher杂志(SCI收录)编委,CardiolResPract杂志(SCI收录)特刊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JACC、Stroke、CardiovascDiabetol、Heart、JAHA、CirculationAE、HeartRhythm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余篇,总引用次数次,主编及主译英文专著各1部,副主编专著2部。
谷云飞,郑州医院心内二区主任,副主任医师,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委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分会青年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全国委员、海医会心脏重症委员会河南分会秘书、河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射频消融学组委员、河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分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心律失常房颤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房颤中心联盟秘书,洛阳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秘书,《实用心电学杂志》、《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医师在线》杂志编委,洛阳心脏网、循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