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名师讲堂丨围术期脑卒中的若干问题
TUhjnbcbe - 2021/4/16 15:59:00

围术期脑卒中以缺血性和出血性为主,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围术期脑卒中一般发生在术后第二天,只有5.8%的脑卒中发生在术中,通常预后不良。据统计,65岁以上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其中,心脏、神经外科及颈动脉手术围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2%~5.2%。

讲者

介绍

王英伟教授

医院麻醉科

脑卒中的病因

脑卒中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诱因主要是高血压、血管畸形及双抗药物的使用;缺血性脑卒中的诱因多是大动脉硬化、小动脉闭塞、心源性栓塞、贫血缺氧及其他少见原因。

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患者因素:年龄、体重、吸烟史、急性应激。

疾病因素:糖尿病、高血压、既往脑卒中史、肾功能衰竭、偏头痛。

心脏因素:心房颤动、瓣膜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或心衰。

手术因素:急诊手术、手术类别和持续时间。

麻醉因素:麻醉方法、术中并发症、高血糖、脱水、失血。

不同手术后脑卒中发病率在0.1%~9.7%之间不等,心脏手术明显高于非心脏手术。心脏手术发病率3%~5%,非心血管、非脑神经、小血管手术发病率0.1%~0.9%。

围术期高危因素的干预措施

1.近期有脑卒中史,短期内手术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9~12月后脑卒中风险降低到基线水平。

2.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但增加围术期脑卒中风险。

3.抗凝药:对于重大手术,术前停止抗凝药物治疗≥48h。对于高危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围术期不停用抗凝药物。

4.抗血小板治疗:多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5.他汀类药物:常规使用可能有益,不建议停用。

为什么脑卒中患者手术更危险?

手术及脑卒中都会引起炎性反应,使患者围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大于25%。

有研究提示常规剂量的倍他乐克可使非心脏手术30天脑卒中风险增加4.2倍,但又有研究提示开放性或介入性血管手术围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未减少围术期全因病死率,心源性病死率、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卒中,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肾功能衰竭、再次住院和再次手术的风险。

脑卒中患者择期手术时机的选择

年神经麻醉与重症监护学会(SNACC)建议,新发脑卒中患者择期手术时,应与神经科医生讨论,并明确脑卒中原因,手术时机应在脑血管自主调节障碍高峰期(可能为一个月)之后。SNACC共识明确了脑卒中后择期手术的时机问题,接管之前的研究表明不良事件的风险没有增加,但是几乎没有数据支持这一建议。

脑卒中患者急诊手术的非心脏、颅脑手术,术后30天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升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心源性死亡。

脑卒中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

主要研究结论:

1.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取栓治疗中,镇静vs全麻,没有任何一方更有利于早期(24h)神经功能的改善。

2.研究结果不支持采用镇静更具优势的假设。

3.但仍有研究表示全身麻醉组再灌注成功率更高,梗死体积更小。

麻醉管理注意事项

1.平均动脉压降低20%~30%,低血压持续事件与发生术后脑卒中相关。

2.避免低氧血症、高血糖或低血糖(血糖维持在5.6~8.3mmol/L)。

3.维持血红蛋白9~10mg/dl,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处于40~45mmHg。

总结

脑卒中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脏、大血管手术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手术易诱发脑卒中。脑卒中患者的择期手术时间宜尽量延迟,麻醉过程中全麻较镇静局麻对脑卒中患者预后更有利,在脑卒中患者的围术期管理中避免低血压、低血氧、低血糖或高血糖。

撰写:刘家甫

编校:仇俊鑫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师讲堂丨围术期脑卒中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