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1.中国甘薯产业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产量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中排名第7位,在我国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居第4位。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呈缓慢下降趋势,年为5.×hm2,年为3.×hm2,年递减率约为5%,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的比例已由本世纪初的60.0%左右下降到45.0%左右。~年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保持在3.70×hm2左右,平均为3.67×hm2,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的45.1%,年平均产量约7.×t,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75.3%。依据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调研资料,年中国种植甘薯面积约为4.60×hm2左右,仍占世界甘薯种植面积的50.0%以上,单产呈逐步增加趋势,为22.5t/hm2,鲜薯总产保持在1.0×t左右。四川、重庆等种植面积较大的省市面积继续下滑,湖北、湖南、河北等省种植面积略有增加。
近年来优质食用型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开始出现集约化种植模式。甘薯及淀粉价格的高位稳定,使种植效益明显提高,且随着农户甘薯种植规模的扩大,效益明显增加。受粮食作物种子和种植补贴政策的影响,存在着人为压低甘薯等非补贴作物面积、抬高补贴作物面积的现象,使国家粮食作物统计面积失实,也降低了甘薯产业规模的显示度。由于中国甘薯科技工作者和种植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在甘薯种植面积下降、生长环境变差的情况下,仍然维持鲜薯总产1.0×t左右的水平。
中国甘薯消费用途广泛,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健功能也是其他作物所不能比拟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CSPI)等对数十种常见蔬菜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薯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糖、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成分,尊其为最佳食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开始崇尚绿色食品,甘薯正可满足这种要求;随着世界石油消费的日益增加,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甘薯因其具有生物产量高,种植区域广,淀粉产量高,耐旱,耐盐,适应性强等特点,年9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已将甘薯列为近期重点发展的燃料乙醇原料作物。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的甘薯资源,发展甘薯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PGC_COLUMN--}
2.中国甘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1)甘薯种植机械化程度低。
甘薯种植大部分集中在山区、坡地等,其生产的各个环节仍以人工为主。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已严重缺乏,再加上缺少甘薯生产上急需的轻便配套机械,以及农机农艺结合的高效轻简化实用技术,甘薯生产机械化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作物,这成为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2)甘薯病虫害存在加重趋势。
甘薯产业因受地域和产业底蕴的影响,发展不平衡,部分甘薯主产区种植年份长,各种甘薯病虫害发生普遍比较严重,特别是甘薯引种不规范导致了各类病虫害的蔓延,病虫害有逐步加重的趋势,新发生甘薯病毒病(SPVD)、黑痣病、紫纹羽病、黑腐病等病害较多,对产量影响很大,许多产区呈现出南病北移、南北病混发的现象。如果不加大防控措施,甘薯SPVD病毒病近年内将上升为甘薯生产上的制约因素。
(3)产后加工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中国甘薯淀粉加工集中度低,废水治理难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经广泛调研获知,甘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加工业的污染,特别是淀粉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治理难度大,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少数地方政府采取了不切实际的干预措施,限制甘薯生产,而许多产区只要不限制淀粉加工业的发展,甘薯种植面积就呈扩大的趋势。
甘薯消费结构继续向饲料比例减少、鲜食和加工比例增加的趋势发展;种植品种专用型、多元化,鲜食、加工、特用品种的推广面积有所增加。甘薯加工企业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年的调查资料分析,淀粉加工所占比例北方薯区为58.7%,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南方薯区分别为44.4%和31.3%;鲜食用甘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紫薯和食味品质好的优良品种需求量上升较快。鲜食用甘薯所占比例南方薯区为40.4%,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北方薯区分别为28.8%和23.0%。许多省市将甘薯规划为近期重点发展的燃料乙醇原料作物,但由于鲜薯供应周期和运输、贮藏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实际进展缓慢。
3.中国甘薯产业发展趋势
(1)甘薯生产预测。
根据综合资料分析,近10年内甘薯种植面积呈稳定状态,保持在4.00×~4.50×hm2,单产水平略有增加,鲜薯总产保持在1.0×t。
(2)专业合作社在甘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集约化种植比例提高。
在政府引导下,专业合作社通过经纪人把甘薯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初步形成种薯(苗)、种植技术、市场流通等信息的全程服务体系,有效促进甘薯产业的发展。
(3)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龙头企业与国家、省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基层甘薯推广中心达成促进产业发展协议,较以往更加重视基地建设,注重科学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
(4)鲜食、特用(紫肉、叶菜用)甘薯种植面积显著增加。
鲜食、特用(紫肉)甘薯种植效益突出,通过区域划分、种植期调节、栽培管理以及品种的选择,部分地区将实现产品的周年均衡供应。
(5)专用型甘薯良种推广应用面积明显扩大。
国家及省级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已明确主推品种,通过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的共同努力,根据不同种植目的,选择适宜的甘薯品种,合理区域布局,推广简化、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栽培,专用型甘薯品种推广应用面积将明显扩大。
(6)甘薯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甘薯生产的区域化集中、专业种植大户的增多以及甘薯专业合作社的大量出现和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生产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甘薯机械的应用比例将明显提高。开发中小型农业机械,实现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标准化栽培和种植规模化、机械化是未来甘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7)特用优质品种的需求增加。
甘薯的低蛋白质、高纤维素、多维生素及高抗氧化活性等特点是改善以富营养化为特点的不良生活方式的最佳食品之一,甘薯的功能性用途将越来越被认同,开发甘薯的功能性物质将是发展高附加值甘薯产品的主要方向。
(8)甘薯淀粉加工污染仍将是限制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甘薯淀粉加工污染虽然是一种可降解、环境可修复的污染,但不应忽视,也不应盲目扩大。由于污染问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解决,甘薯淀粉加工污染仍将成为淀粉加工产区的重要问题。